知识长廊

关于国内资深笔杆子文稿写作心得的干货集成——把握文稿工作规律(第四篇)

日期:2021-11-12 16:49:21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

第四篇  一些所谓的“潜规则”和“冷知识”

经常发现有些问题困扰着我们的新手和外行,这里作一个解答。

1.领导应不应该自己写稿子?写材料要耗废领导大量的精力,如果每一篇都是领导亲自来撰写,就会过度占用领导资源,是一种低效的组织配置。1981年,中央专门发出指示,要求“领导干部必须亲自动手准备自己的重要讲话、报告,亲自指导、主持自己领导范围内的重要文件的起草”,并指出“这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”。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关键词一是“指导”、二是“主持”。领导干部不必什么都亲自执笔,但重大文稿要亲自指导、主持起草。

2.机关文稿,本质上姓“公”不姓“私”。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作家、把文稿当作自己的私产,对修改意见要从善如流,不要和领导太计较文字上的“一城一池”。

3.要多写盖住还能讲的稿子。有位厅级领导认为,同样的内容“讲”和“念”相比,听者接受信息的效果是三比一,“讲”是“念”的三倍,这是有实验数据证明的。因此,领导没有照稿子念,我们不要想不通。关键是要给领导提供有所启发、有利于发挥的点,事后注重整理领导的讲话录音。

4.文稿的篇幅不宜太长。如果上级对文稿没有字数限制,那么可以从人的生理规律来把握。一个讲话最好不要超过40分钟,因为多数人在全神贯注30分钟后,注意力会明显下降。一般人每分钟读150字到250字,这是把握公文字数的一个重要参数。

5.“三段论”的合理性。我们发现不少同志写文章喜欢用“三段论”,当然这里的“三段论”不是演绎推理中的“三段论”,而是指文章写成三个部分。比如:“过去、现在、将来”“成绩、问题、对策”“统一思想、突出重点、加强保障”等,这些都是文稿中常用的“三段论”。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,一点、两点太少,超过四点就不太容易记住,三点刚刚好,不多不少且容易记住。

6.天下文章一大抄,看你会抄不会抄。这句话大家都可能听过,对不对我不下定论,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,文稿工作本质是研究事,抄出来的文章注定是没有灵魂的,而且近年来“抄出个违纪”的案例屡见不鲜。但对于新人来说,多方借鉴的确是提升文稿能力的重要途径。我的建议是,在写一篇文稿时,起码借鉴10篇以上的同类型文稿,反复琢磨,如果融会贯通、博采众长,这就变成了吸收借鉴,而不是抄袭了。